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同时出现,哪里出了问题

来源:柏涵管理 日期:2018-08-16 10:33:57

微信图片_20180816102515.jpg



                         当前,金融领域有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存在: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降;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这对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出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请看《经济日报》推出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系列报道,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强调,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存在:




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降;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这对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出现,关键就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梗阻。


摸清“堵在哪儿”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认为,央行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受到资金供求双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约,信用扩张受到供给端和需求端多重约束,金融体系“有钱”难以用出去,也难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一方面,从需求端看,受清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调控、环保督查等影响,投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环评不达标企业、产能过剩等领域的融资需求显著下降。

 


另一方面,从供给端看,监管趋严、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导致金融机构积极性不强,业务明显收缩。


微信图片_20180816102441.jpg

那么,如何打通梗阻?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可以从结构性措施着手,提升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进行信贷投放的意愿。

 

多位专家建议,应适度放松对银行的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适度放松可以让银行有更多的表内额度,承接表外资产回表。

 

不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是长久之计,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关键还要拓宽除银行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表示,当前在所有融资渠道中,实体经济基本依靠人民币贷款融资,其他融资工具、融资渠道几乎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盛松成认为,要正确理解表外融资与表内融资的关系,在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适当保留表外融资,增加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在‘堵偏门’的同时,也要‘开正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要把握和控制好治理整顿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影子融资”的节奏和力度。(详细)

 



综合施策破解融资难 



 

当前,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靠“几家抬”,需要货币、信贷、财税等多项政策形成合力,多部门加强联动,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的措施,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协同推进。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除了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外,还需要加大财税政策激励,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来调动金融机构从事小微金融的积极性。

微信图片_20180816102449.jpg

“下一步,除了进一步减税,我们将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加快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落实不低于600亿元基金首期出资。”财政部副部长刘伟近期介绍,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将努力实现每年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新增1400亿元贷款的政策目标。同时,将对地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予以奖补。

 

实体经济融资环境的改善还有赖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化和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华夏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建议,成立覆盖工商、税务、公积金、社保、公安、法院等信息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形成良好的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机制,这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快小微企业融资产品创新、加大融资力度。

 

有专家认为,缓解实体融资难题还须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引导各方投资需求与企业融资需求相结合,鼓励加大对小微企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企业的投资力度。(详细)




增强脱虚向实的内生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增强。

 


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信贷规模与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微信图片_20180816102456.jpg


多位专家表示,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金融脱虚向实动力,关键要靠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今年以来,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限制得到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投资的范围、合作的领域得以扩大。


金融业的脱虚向实,还离不开更加丰富完善的银行业金融体系。目前,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大门已经打开,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正在构建,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当前银行机构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下,要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应当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合理提高中小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银行内部激励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对于专门信贷资金配置、内部资金成本考核、业绩利润考核等需要建立专门的体系。

 

“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制定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董希淼建议,可以针对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风险特性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从贷